51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51看书网 > 三栖特种兵 > 第856章 目标古城楠阳

第856章 目标古城楠阳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既放炮而后行者斩。

营中私自放火者斩。

行路时故意下路者斩。

守营妄动者斩。

这个条例。最主要的内容是服从命令与民众的关系,此外,如行军、安营、缴获武器归公等都有明确的规定,说明了大起义后的捻众军队,已经是一支具有严明纪律的正规军队。

他们还写了一首民歌,宣传捻军起义,让大家更快地熟悉,以便接受和支持他们。

雉河集,像京城,五色帅旗空。

黄旗竖在集中央。红、黑、蓝、白阵四方。

老乐布下了兄弟阵,四面八方动刀枪。

今天操,明天练。十八般武艺都学烂。

黑旗听令西北走,蓝旗独揽东北面,

红旗如火归南方,白旗就在西边转。

捻军加上天军北伐军,很快就在人数上达到了五十万人。

张洛行在起义初期,凭他个人的名声,吸引了众多的民众加入义军。

他的出生地就在雉河集。

雉河集一带,位於淮北大平原的西北部,都是砂礓地。水旱灾害的频繁极多,清朝统治者的榨取与地主的掠夺。这裹的农民极度贫苦,绝大多数农民被剥夺了土地。一年到头,大半日子要靠野菜和山薯叶子充饥。

在雉河集的北面,有一条淤塞得几乎消失得河流,只留下一长条长满荒草的陂地,以及只有五尺宽的小沟,这条河名叫鸿沟。

鸿沟是伯州、素州的界河,是芦盐和淮盐两个盐区的分界线。

在清朝食盐是由国家统一出售的。

全国划分成若干个盐区,某一产区的盐只能在固定的地区出卖,到了另外地区,便算私盐,要犯法充公。

而鸿沟恰当两个盐区的交界线,沟北吃芦盐,沟南吃淮盐;淮盐价贵味苦,芦盐价廉物美,便宜一半以上。

淮盐区的人民当然要吃芦盐,所以贩私盐的很多。

私盐都从这裹越过封锁线,一经进入鸿沟以南各县就没有问题了。

因此,满清官府就在鸿沟设有大批盐警,严缉私盐。

就这样,鸿沟岸上就成为私盐贩和盐警的搏门场所。

多少年来,不知死亡了多少生命。虽然官府严禁私盐,但农民由於生活无路,不得不铤而走险。

鸿沟的确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。

清朝嘉庆十六年,张洛行便诞生在鸿沟南岸的张老家。

在洛行诞生前七年,白莲教起义失败了。

当时桉徽影州、河南孺州应应募做乡勇的农民,解散回乡来,他们在灾荒饥寒交迫的时候,受了清朝统治者的欺骗,应募作乡勇去打白莲教。

他们在战争中,逐渐地提高认识,觉悟到清朝统治者对他们的欺骗,同时,也锻炼子他们自己。

因此,到打平白莲教,解散回乡之后,他们就组织起一个秘密结社叫做捻,於是就从帮助清朝统治者的乡勇,转化而成为反抗清朝统治者的组织。

捻众的发展十分迅速,到洛行诞生后三年,不过十年裹面,就从最初零星藏匿,彼此声息不通的形态,发展为大规模的团体。

在桉徽的影州、颅州、奉阳,和南的楠阳、孺州、硄州、晨州等地发展成为若干大股、小股,各有首领、拥有武装。并且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。

那时候,贪官污吏,如虎如狼。淮河区域民众自从有了捻众组织,他们遇到被土豪恶霸压迫的时候。就不再去找衙门告状,而转向捻众组织求伸冤了。

“破袄不如皮袄暖,求官不如去告捻”,成了他们的共同认知。

捻众组织街道受欺压的人的控告后,立刻处理,使弱者伸,强者抑,给收了欺压者伸了不平。而把土豪恶霸劣绅的威风打下去。

这样捻众组织实际上在农村中取得了统治权治理权。在洛行幼年时代,捻众在淮河区域人民中的威信,已经是“赞口洋溢轰远近”了。

张洛行的家族,是一个大族,散布在张老家附近十八个村庄,号称“九里十八张”,同族中有好几千人。

张洛行父亲叫张慰祖,兄弟三人,大歌张问行,早死。二张敏行,后来也捻众黄旗的一个著名将领,张洛行是老三。

张洛行出身於地主家庭。在他父亲手中有地一百四十多亩。

后来他大哥过继给他堂伯张念祖,他和二哥张敏行分了家,各分得土地七十多亩。

分家以后,敏行因妻子娘家有钱,陆续买了三百多亩田,在附近另建新宅,搬走了。

只有年轻的洛行,留在张老家。

张洛行身材高大,腰有点弯。淮北人叫做“麻蝦腰”,脸有点白麻子。

张洛行不爱讲话。好考虑问题,别人讲话。他总侧着头听,不发表意见,但一回头,就做了决定。

遇到事情时,勇敢沉着,态度十分镇静。

张洛行最突出的性格,是为人慷慨,好帮助人,只要求助於他,没有不答应的,一帮哥儿们说他是出名的好“保事”的人,也就是有担当,敢负责人的人,因此,大家都对他很是信赖。

张洛行对周围生活困难的人,经常给以帮助,有一首民歌道:

张老乐,会做作,

四面八方送烙馍。

张洛行又专好打抱不平。凡有亡命者走到他家躲避,他都加以庇护,殷勤招待,越久越热情;如果风声紧急,实在无法再留了,他必定厚送路费,亲自护送出境。

张洛行仗义疏财,慷慨任侠,彷佛西汉时的朱家、郭解、水浒传上的晁盖、柴进的为人。因此,张洛行得到群众拥护,也得到四方亡命者的拥护。

像张洛行这样人物,正是捻众组织所需要的好领袖。他也就在当时淮北一带“一庄有捻一庄安,一族有捻一族幸”的环境下加入捻众组织,做了雉河集这股捻众组织的领袖。

张洛行加入捻子后,依靠这个组织,使他的才能得到了发展,最后锻炼成为全捻总领袖。

张洛行要用的钱更多了,他虽然在雉河集附近的吴桥集开粮食行、杂货店、烧酒作坊,但是,这些收入还远远不够供他应用。

那时雉河集附近穷苦农民,因居住条方便,很久以前就参加贩私盐活动。

同时张老家是通河南永城的大路,往来的私盐车很多,也都投靠张洛行。

于是,张洛行就组建了一支保运私盐的武装力量。

他们使用一种当时最利害的武器——乌枪,号称十八枪手。

以后又增加到五十枪手,一百枪手。

张洛行自然也就做了保运私盐的“盐趟主”。

那时贩私盐都使用四轮牛车,每车装二十到三十包盐,保运费一包。

从此洛行经常有大批的收入,来做他仗义疏财、博施济众的事业。

在张洛行的组织裹面,有一个叫第德才的,他在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春天,带领十八个人,从北方保运私盐回来,路过永城县,把一个大地主放在野外牧养的羊群一百多只赶走。

永城县官逮住他们,下了监狱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